父母做錯了什麼?耍賴又暴走!孩子吃定你?

寶寶踮著腳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樣子,好可愛喔!雖然踮腳走路在一般步態學習上是蠻常見的,但若一整天都踮著腳走路得注意!寶寶為何會踮腳走路?可能的原因有哪些?爸比媽咪可以如何幫助寶寶改善踮腳走路的情況呢?

踮腳走路 可能原因x解決方法
原因1、感覺統合問題
(1)觸覺過度敏感

寶寶可能腳部或全身較為敏感而儘量避免接觸地面,因為這對於寶寶來說是不舒服的感覺,於是踮起腳尖,讓自己不要接觸地面太多。這類寶寶並非無時無刻都踮起腳尖走路,而是遇到特定材質,才會表現得較為明顯。

像是穿著鞋子走路就很正常,但一沒有穿鞋時就會踮腳走;或是在一般地面時能夠正常行走,但一遇到草地、木質地板或其他材質就會踮起腳尖。

→解決之道:接觸不同材質

爸媽可以給予孩子不一樣的感覺輸入,從比較可以接受但也不是那麼喜歡的輕微感覺開始接觸,像是玩沙、黏土或小珠珠等不一樣材質的東西;或是帶領寶寶玩有不同材質的觸覺書。每位寶寶的性格差異蠻大,有些寶寶非常喜歡絨毛娃娃的觸感,但有些寶寶無法接受,爸媽得觀察自己寶寶的喜好來著手練習。

職能治療師的提醒!

現今爸媽都會注意寶寶所接觸到的環境整潔,因而限制寶寶玩耍的區域範圍,使得寶寶感覺接觸的經驗變少許多。建議爸媽多帶著寶寶在不同材質之下遊戲,如:磁磚、木頭地板或是戶外有石頭、泥巴、草地的地方玩耍,而不只是遊戲墊。

(2) 追求前庭覺刺激

內耳隨著方向或速度的不同而有感覺收入,寶寶可能為了追求前庭感覺的刺激、滿足自己的搖晃感覺而踮起腳尖走路,讓自己走起來較為不穩,以不穩定的步態增強前庭覺。

→解決之道:滿足搖晃需求

爸媽平常可以多帶寶寶溜滑梯或盪鞦韆,當寶寶滿足這個感覺之後,踮腳尖走路的情況就會變少許多。

(3) 追求本體覺刺激

當孩子踮起腳尖走路,身體重量都會承受在同一個點上,當受力面積變小,受的力就會感覺變大,而有關節擠壓的感覺,這是追尋本體覺的刺激。

→解決之道:協助擠壓關節

關節之中有一部分本體覺的受器,經由擠壓就會接受到感覺,爸媽可以直接幫寶寶擠壓關節,以滿足寶寶的需求。擠壓關節不是完全像按摩一樣只作用於表皮上,而是將關節做相對壓合動作。

或是請寶寶從事出力型的活動,像是在家裡可以幫忙提物品(如:拿2、3顆芭樂或蘋果)、拿抹布擦地板、幫忙推動桌椅子等需要出力的一般性活動。

這些活動都會增加寶寶關節擠壓的感覺,一旦寶寶的感覺得到滿足,踮腳尖的情況也會較少一些。

原因2、生理因素
(1)神經肌肉骨骼問題

若寶寶的肌肉骨骼或神經系統(如腦性麻痺)有問題, 使得小腿後側肌肉太緊繃,就沒有辦法將整個腳掌平放下來踩地。如果有這樣肌肉問題的寶寶,爸媽看到的是寶寶無時無刻踮著腳尖,就算是坐下來,腳背還是往下的。

→解決之道:伸展拉筋放鬆

因為寶寶的腳背總是處於往下的狀態,爸媽可以幫孩子把腳背往上,以伸展小腿後側肌肉。治療師表示,把寶寶的腳背往上,在可忍受範圍之上加一點點角度,先停留10秒左右,如果寶寶逐漸可以接受,便增加停留時間從10秒到20秒、30秒,並再逐漸增加角度,初期若看到寶寶踮腳尖,可以半天或甚至2、3小時,就幫寶寶拉拉筋,使得肌肉練習放鬆。

(2)長短腳

倘若寶寶有長短腳,兩腳的長度不同而得踮起較短的那一隻腳來配合另一隻較長的腳,所以行走時會一直踮起腳尖。

→解決之道:搭配鞋墊輔助

通常因長短腳而踮腳走路,代表雙腳有一定的長度差異,因此可視情況搭配鞋墊,以輔助行走,但考量到年幼寶寶的骨骼尚在生長,還是需要定期追蹤,因為也有可能發育之後,雙腳的差異變小或變大一些。

原因3、原因不明

寶寶沒有感覺統合問題、肌肉骨骼問題,也沒有動作學習的不良經驗,可能就是自然發育的過程。推測有些寶寶可能是藉由踮腳尖走路,以練習控制身體重心,讓自己的平衡更好;或是寶寶發現了不一樣控制自己身體的方式,好像是玩自己的身體一樣。

通常這樣的寶寶到了4、5歲,踮腳尖情況會越來越少,因為已經學習到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了。

放任寶寶踮腳走路,可能的結果是?

若是因為感覺統合異常而一直踮腳走路,可能會合併有人際互動方面問題,因為有感覺敏感逃避或追求行為的時候,可能與人互動時之間的距離抓不準,也就是當寶寶感覺敏感時,不想與人接近,若此時有人靠近,寶寶覺得不舒服,又不知道如何表達,可能直接把人推走,就會有衝突產生。如果是尋求前庭覺或本體覺刺激的寶寶,可能會衝來衝去、撞到他人,也可能與人出現衝突。

倘若為肌肉神經方面的問題,有可能的是一開始的肌肉只有稍微短,還沒有很短、很緊,但因持續以踮腳方式走路,肌肉就會越來越短、越來越緊,造成後續足部變形。

求助於復健科診斷與治療

理論上,當爸媽發現孩子有踮腳尖走路的問題時,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嘗試,如果做了之後但感覺效果不如預期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做,就會建議求助於復健科,經由醫師門診評估、轉介,接受治療,有些狀況寶寶只是學習經驗上需加強,可能透過幾次的療程就有明顯效果,但若為感覺統合、長短腳或肌肉神經方面問題,就得花費一段時間治療與追蹤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能有更好的效果。

宜兒樂‧育子園,媽媽寶寶的樂園!

◎文章出處/育兒生活2018年6月號

◎諮詢╱亞東醫院新生兒病房暨兒童職能治療師 顏芳瑜

◎採訪撰文/陳萱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