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做錯了什麼?耍賴又暴走!孩子吃定你?

寶寶整天都在地上爬來爬去、看到東西就想要摸摸看,雙手時不時輪流舔一舔、再把手指塞到嘴巴裡嚐一嚐。生活周遭環境充滿著看不見的細菌與病毒,尤其是未滿5歲的寶寶免疫系統仍漸進發展之中,而洗手可以大量減少細菌病毒,減少病從口入生病感染的機會。

除了年幼寶寶本身之外,每天出門工作、購物採買的爸比媽咪,很容易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外在環境的病菌,為了寶寶及自己的健康,為避免把病菌帶回家中,也應該勤加洗手。

不洗手恐招惹那些病?

如果孩子洗手洗得不徹底,可能沾染甚麼疾病上身呢?凡是以飛沫或飲食飲水傳染的細菌或病毒,都可能因為手接觸到汙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黏液,再接觸自己的口、鼻或眼睛而感染病菌殘留在手上;或是吃進被含有病菌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,使得孩子生病不適。

流感

感染流感後主要症狀為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痛、疲倦、流鼻涕、喉嚨痛及咳嗽,部分患者伴有腹瀉、嘔吐…等症狀。多數患者在發病後自行痊癒,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,而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、嬰幼兒及患有心、肺、腎臟及代謝性疾病…等慢性疾病患者,或免疫功能不全者。

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,但由於保護效果在6個月後會逐漸下降,且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同,醫師建議應每年按時接種流感疫苗,以獲得足夠保護力。且平時維持手部清潔,勤加洗手。

腸病毒

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樣,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有明顯症狀,只出現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。較具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為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。

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,如出現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、肌躍型抽搐(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)、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…等重症前兆,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。

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,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,注意個人衛生,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。

諾羅病毒

諾羅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主要為噁心、嘔吐、腹瀉及腹絞痛,也可能合併發燒、寒顫、倦怠、頭痛及肌肉痠痛。一般而言,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。症狀通常會持續1~2天,之後就會逐漸痊癒。

目前並沒有治療諾羅病毒感染的特效藥,治療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。家中有嬰兒或幼小孩童的家庭可購買口服電解質溶液,以備需要。

沙門氏桿菌

沙門氏桿菌大部分的發生原因是食物來源遭受汙染,少數是因帶菌者汙染食物,或人與人直接糞口接觸引致。

症狀以急性腸胃炎為主,在感染後6~48小時會有噁心、嘔吐及下痢…等,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…等症狀,通常發燒72小時內會好轉。嬰兒、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,易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。

一般針對沙門氏菌造成的腸胃炎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,因此,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。

何時應該洗手?

一般爸媽都知道吃東西前應該要洗手,以免將手上的細菌病毒通通吃下肚,除了進食前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,還有應該那些洗手的時機呢?

時機1-吃東西前

在生活環境之中,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細菌、病毒,雙手不知不覺中會接觸、沾染,不論是否使用餐具,吃東西前都應洗手,否則難免接觸到食物,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。

時機2-照顧小孩前

嬰幼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,容易因感染病菌而生病,且常因家中大人或大孩童,由外帶回家的病菌傳染。因此,大人或大孩童返家後應更衣洗手,嬰幼童照顧者於摟抱、親吻或餵食嬰幼兒前,應先洗手。

時機3-看病前後

無論是病患或陪同家屬,進入醫院前應洗手,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,保護醫院內其他抵抗力弱的病患。在醫院的就診環境中,容易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病菌,故看病後、離開醫院前也要洗手,洗掉手上看不見的病菌,保護自己,也避免把病菌帶回家。

時機4-上廁所後

如廁過程中,雙手難免會接觸到尿液或糞便,甚至在翻馬桶蓋、開關門、沖水…等動作時也可能沾染到病菌,因此上廁所後應洗手。

時機5-擤鼻涕後

平時應避免用手碰觸口鼻,以避免吃進病菌,特別是出現呼吸道症狀時(如:流鼻涕),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,即使用手帕、衛生紙等擤鼻涕,雙手仍可能沾染分泌物或病菌,一定要洗手,避免病菌傳播。

怎麼洗手才乾淨?

「濕搓沖捧擦」應該是家喻戶曉的洗手步驟,不過,這其中到底該怎麼洗呢?值得提醒得是搓揉雙手的時間需15秒以上,洗手全程時間應達40~60秒,才能真正減少病菌的殘留。

Step.1 濕:開啟水龍頭,淋濕雙手。

Step.2 搓:拿取肥皂,以雙手搓一搓。

Step.3 沖:用清水將手徹底沖洗乾淨,沖水時手指低於手肘。

Step.4 捧:用雙手捧水,將水龍頭殘存的肥皂泡沫沖洗乾淨後,關閉水龍頭。

Step.5 擦:最後再取擦手紙擦乾雙手,或是以乾淨的毛巾擦拭雙手。

洗手時,孩子容易忽略清潔指尖、指縫和虎口,爸比媽咪可要多加留意!

宜兒樂‧育子園,媽媽寶寶的樂園!

◎文章出處/育兒生活5月號 NO.324

◎採訪撰文/陳萱蘋

◎諮詢/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 楊家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