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做錯了什麼?耍賴又暴走!孩子吃定你?

對正值成長期的兒童來說,均衡飲食是影響生長發育的關鍵,不過,許多孩子長期偏食、不喜歡蔬菜水果,甚至把零食飲料當做正餐,如果家長沒做好飲食教育,長期下來就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。

健康食物多多益善

廣泛來說,舉凡新鮮、天然且未經太多加工的食物都可以稱為健康食物。健康食物必須是全榖根莖、豆魚肉蛋、低脂乳品、蔬菜、水果、油脂與堅果種子等六大類。

讓孩子愛上健康食物的方法

1~4歲的孩子由於牙齒尚在發育中,對於一些纖維較硬、咀嚼時間較長的食物,可能會出現抗拒的行為,像是肉類中的豬肉、牛肉;纖維較長、口感較脆且硬的蔬菜類。另外,食物本身的特殊氣味也會影響孩子的喜好,例如:胡蘿蔔、青椒、苦瓜、茄子等,都屬於孩子不喜歡的食物。到底父母該怎麼做,才能讓孩子愛上這些健康食物呢?

溫和的料理

幼兒常因生心理的因素導致食慾減退,因此料理的溫度與味道要適中。孩子在2~3歲開始,對食物的味道、形狀、顏色已產生喜好及厭惡的感覺,建議利用蔬果的特性,增加一些天然的甜味,外觀上也改以顏色鮮豔的食物為主,這樣孩子會更願意吃。

改變食物形狀

當孩子已開始對某樣食物有排斥的行為時,建議爸媽改變原來食物的外觀,以模型或切碎的方式處理,或是利用其他香料蓋過蔬菜特殊的味道。也可以選擇可愛造型的模型,讓孩子從中獲得樂趣;依照孩子的喜好做成動物、交通工具等來吸引注意,使孩子在無形間增加吃蔬菜的機會,逐漸習慣健康食物的味道。

善用遊戲互動

吃飯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,讓孩子認為「吃飯很好玩」,對食物就會更加熱情,例如:說故事,用劇情引導孩子嘗試食物,玩出好食慾的同時,還能夠激發想像力;玩飛機遊戲,讓孩子的嘴巴當做停機坪,湯匙變成飛機,搭配聲音飛到孩子的嘴巴裡,若孩子覺得有趣,便會期待下一次的吃飯時間。

增加孩子參與感

讓孩子參與食物的採購及製作過程,不但可以藉此教導孩子認識食物,培養健康食物的觀念,也能增加父母與孩子間的互動,如此一來,孩子覺得自己做的很有成就感,就會產生動力將食物吃完。

多鼓勵、不強迫

2~3歲的孩子除了對氣味、外觀有喜好之別,也聽得懂父母或家人對食物的批評,容易因而養成偏食的習慣,因此,父母及家人應有正確的營養觀念,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態度。當孩子不願意吃某些食物時,盡量以鼓勵方式讓他多吃,千萬不要用強迫的方式,否則容易加深孩子對食物的抗拒感。

多看、多聽、多試

寶寶約6個月起,會開始吃副食品,應多接觸各種天然食材;10個月後,用米精或稀飯餵食時,可遵循彩虹原則,添加2~3種不同顏色的蔬菜泥一起吃,像是胡蘿蔔泥、青花菜泥等,在孩子對食物的刻板印象尚未建立前,盡量多多嘗試。根據文獻研究顯示,寶寶早期多認識味道,就能有效減少日後偏食的情況。

吃不健康食物,面臨5大危機

生活中有許多誘因吸引孩子接觸不健康的食物,如糖果餅乾、飲料等零食與甜點,這些經過加工且參雜太多調味料的食物具有大量的人工色素、人工香料、反式脂肪、塑化劑,目前已被研究證實對幼童的大腦有害,父母應嚴格把關。選購糖果及食品時,若商品的顏色過於鮮豔、氣味過香,父母都要小心謹慎。若攝取這些不健康的食物,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哪些?

1、孩子味蕾被破壞

過度加工的食品可能含有大量的精製糖、色素、香料、反式脂肪等,若攝取過量會導致孩子的口味越吃越重,嚴重破壞孩子的味蕾。以飲料來說,含糖量甚高,攝取過多容易使孩子對糖上癮。

2、加重孩子過動及過敏

在2013年營養綜論期刊中指出,人工色素攝取過量會加重已患有過動症(ADHD)幼童的症狀,也會刺激抗組織胺與免疫球蛋白E的反應而導致過敏。

3、注意力不集中

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4~6歲幼童每日攝取糖分不應超過20公克。食品中的含糖量增加,相當於熱量增高,且會稀釋其他營養素的含量,一天喝2杯以上的碳酸飲料,容易讓孩子「糖上癮」;一天喝4杯以上的碳酸飲料則容易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日後患有過動症的機率提高。

4、影響腦部發育

反式脂肪會與好的脂肪相互競爭吸收,對大腦及神經有不好的影響,長期攝取反式脂肪會增加得到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。

5、增加衝動行為

國外已有研究發現,孕媽咪吃進太多的塑化劑雙酚A(BPA),孩子在7歲時的衝動行為比較高,越容易有焦慮、憂鬱的問題。另有研究證實,孩子出生後繼續暴露於塑化劑的環境中,不只衝動行為、過動或憂慮,無論內在或外在行為的異常比例都高於一般人。生活周遭的塑膠製品仍無所不在,這些塑化劑都可能造成孩子過敏和衝動,建議多使用木頭、不鏽鋼、玻璃的餐盤及餐具。

宜兒樂‧育子園,媽媽寶寶的樂園!

◎ 文章出處/媽咪寶貝 9月號 NO.195
◎ 採訪撰文/周品攸
◎ 諮詢/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沈靈